4月,这些疾病要重点预防!
4月,市民需要重点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季节性流感,需要预防登革热、手足口病等急性传染病,还需警惕河鲀鱼中毒和毒蘑菇中毒。学校及托幼机构需重点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季节性流感和手足口病疫情。
1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当前,我国处在零星感染、局部散发状态。各地仍有新冠病毒感染的病例发生,既往未感染者仍存在被感染的可能。
目前由于人群整体免疫水平比较高,近期发生规模聚集性疫情的风险比较低,但学校人群集中,一旦有传染源引入,未感染者存在感染的风险。
市民应继续保持警惕,积极接种疫苗,科学佩戴口罩。居家和办公场所要勤开窗通风,做好居室日常卫生。保持规律作息、健康饮食、适量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提高自我抵抗能力。做好个人健康监测和管理。
新冠感染重症高风险人群以及年龄小于5岁者,出现新冠感染、流感样重症倾向,应及时就医,就诊过程中做好个人防护。
2
季节性流感
季节性流感不是普通感冒,主要通过患者咳嗽和打喷嚏等以飞沫方式传播,典型的季节性流感大多突然发病,可出现以下症状:高热、头痛、喉咙干痒、咽痛、咳嗽、鼻塞、流涕、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乏力。小孩子容易表现为哭闹、粘人。年幼者(尤其是2岁及以下的婴幼儿)、老年人、有基础疾病患者等免疫力较低的人群为重点预防的人群。
市民要提高防病和自我保健意识,加强预防措施:
1 讲卫生,重细节,勤洗手;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帕或纸巾掩住口鼻,病人在家或外出时需佩戴口罩;流感高发期,尽量不到人多拥挤、空间密闭场所,必须去时,要戴好口罩;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注意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 接种流感疫苗(这是最有效的预防手段)。
学校、托幼机构、养老院等集体单位为重点防控场所,要做好环境通风消毒和接种流感疫苗等防控措施。一旦出现疑似季节性流感聚集性疫情要及时报告当地卫生健康部门,并配合落实各项防控措施,控制疫情扩散。
3
登革热
登革热是登革病毒经蚊媒传播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症状以突发高热、皮疹和头、肌肉、关节疼痛为主。
感染途径:登革热是经伊蚊叮咬传播的虫媒传染病,伊蚊叮咬了带有登革病毒的病人或隐性感染者后,病毒在伊蚊体内复制,再次叮咬其他人实现该病的传播)。
随着入境政策的调整,我市登革热输入风险大大增加。日常监测发现,自3月起蚊虫开始活跃,市民预防登革热要做好防蚊措施,例如挂蚊帐、装纱窗、喷洒防蚊水等。要想消除伊蚊,灭蚊虽然必要,但清理伊蚊幼虫才是关键!一般来讲,伊蚊幼虫喜欢藏在含有积水的角落。因此市民要“翻盘倒罐清积水”,尤其在下雨后必须及时清除居家(花瓶、盆栽托盘)和周边环境(储水容器、闲置器皿)的积水等蚊虫孳生地。如出现突发高热、皮疹,头、肌肉、关节疼痛等症状,应马上到正规医疗机构就医并配合医生诊治。
4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婴幼儿的常见病,容易在托幼机构和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聚集性疫情。预防手足口病需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养成“勤洗手、吃熟食、喝开水、常通风、勤消毒”等良好卫生习惯,在手足口病高发期应尽量少去公共场所。家长若发现小孩出现发热,手掌、脚底或口腔等部位出现水泡或者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带小孩到正规医院就诊治疗,并且密切观察孩子病情变化。
托幼机构和学校需严格落实晨午检制度,及时发现和隔离患病学生,同时加强消毒措施,严把病例痊愈返校关。
6月龄至5岁儿童的家长可按照“知情、自愿、自费”原则,在预防接种单位为孩子接种EV71疫苗以预防EV71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幼儿感染EV71容易发展为重症病例)。
5
河鲀鱼中毒
有一句这样的古诗:“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被誉为“鱼中极品”的河豚却常常让食客们在危险边缘徘徊。河豚又名河鲀,是一种无鳞鱼,它体态圆胖,腹皮呈白,遇敌害时能吸水吸气使胸腹膨大如球,所以也有人称其为“气泡鱼”。在广东,渔民捕获的常见天然河鲀鱼鲜或冰鲜主要有弓斑东方鲀、铅点东方鲀、棕斑腹刺鲀、暗鳍腹刺鲀。河鲀主要生活在海里,有时也会在淡水与海水的交汇处和淡水水域出现,特别是每年清明节前后,常出现在长江中下游区域。
河鲀毒素中毒
河鲀种类繁多,部分品种有毒,其毒性的强弱与河鲀的品种和季节有很大差别,每年春季(2-5月)为河鲀卵巢发育期,此时毒性最强。河鲀的毒素主要分布于内脏、卵巢、血液、鱼皮、鱼头等部位,其中内脏和卵巢的毒性最强。食用野生河鲀很容易因加工处理不当导致中毒。河鲀毒素是一种神经毒素,会迅速麻痹人类的神经系统,可能会导致全身麻痹、瘫痪、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血压下降、呼吸困难等,严重者甚至出现呼吸衰竭导致死亡。中毒过程急速而剧烈,潜伏期只有10分钟至3小时,发病后4-6小时内就可能死亡。
河鲀鱼中毒特点
1 河鲀毒素毒性强,烹饪难以除毒
河鲀毒素是毒性很强的海洋生物活性物质,毒性为氰化物的1000倍。河鲀毒素耐热,一般烹饪加工方法难以去除。
2 家庭高发,多为野外捕捞
我省既往监测数据表明,河鲀毒素中毒主要以误食河鲀为主,其河鲀的直接或间接来源多为渔民野外捕捞,因此中毒事件多发生于家庭。
3 多种海产品可能含河鲀毒素
织纹螺、云斑裸颊虾虎鱼及圆尾鲎均含有河鲀毒素,市民往往因辨识错误或不了解造成误食中毒。
4 每年的2月-5月为毒性最强时期
河鲀鱼一年四季均可导致中毒,一般第一、第二季度河鲀鱼中毒发生较多,因每年2月-5月为河鲀鱼卵巢发育期,毒性较强。肝脏在春季产卵期毒性亦最强。云斑裸颊虾虎鱼等含河鲀毒素的其他鱼类在每年冬季至次年早春毒素含量最高。
5 违规制售河鲀现象时有发生
因宣传力度不够,以及流动摊贩监管难度大等原因,违规制售河鲀现象难以杜绝,存在因食用河鲀鱼引起中毒的风险。
如何防止河鲀中毒
1 近年来,为防控河鲀中毒事故,保障消费者食用安全,原国家农业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有条件地放开养殖红鳍东方鲀和养殖暗纹东方鲀的加工经营。根据有关文件,养殖河鲀应当经具备条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按照相关标准加工并检验合格后方可销售,加工企业的河鲀应当来源于农业部门备案的河鲀鱼源基地。河鲀鱼加工产品应当包装,包装上附带可追溯的二维码,并标明产品名称、执行标准、原料基地等。禁止经营养殖河鲀鱼活鱼和未经加工的河鲀鱼整鱼。禁止加工经营所有品种的野生河鲀鱼。因此提示广大市民不购买、不食用未经国家审批的企业加工的河鲀整鱼。
2 河鲀毒素对热稳定,盐腌或日晒均不能使其破坏,只有在高温加热30分钟以上或在碱性条件下才能被分解。220℃加热20-60分钟可使毒素全部破坏。因此,无论在哪里吃河鲀鱼,都要保证高温加热煮透,将毒素彻底破坏。
3 最后,不购买、不自行捕捞和食用野生河鲀鱼。万一食用河鲀中毒,要保留好剩菜、呕吐物等,以便于进行毒物检测和排查。
6
毒蘑菇中毒
每到春季,野生蘑菇生长格外旺盛,也是误食野生蘑菇中毒的高发期,需慎防食用野生蘑菇中毒。其中,铅绿褶菇分布较为广泛,在我国的广东、海南、香港、广西、云南、台湾等热带地区以及湖南、江西、浙江、贵州、四川等亚热带地区均有分布。夏秋季节生长在草地、路边、花圃或菜园中。在广东3~11月均可出现,常生长于雨后的公园或小区草坪上,甚至垃圾堆旁、菜地、香蕉地、荒地等。
铅绿褶菇形态特征
铅绿褶菇,又称大青褶伞。主要形态特征为个体较大,菌盖直径5-25厘米,最大可达30厘米,幼时半球形,成熟后平展成伞形,表面有暗褐色鳞片。此菇幼时白色,成熟后为青褐色,因此得名铅绿褶菇。
(图片来源:广州疾控i健康)
铅绿褶菇中毒症状
误食铅绿褶菇后可引起严重的胃肠症状,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腹痛,严重的会出现胃肠道出血及抽搐。
预防毒蘑菇中毒
1 不采摘
对于路边草丛的野生蘑菇,一般消费者无法鉴别野生蘑菇是否有毒,因此踏春郊游期间,不要因为好奇或为满足口腹之欲采摘野生蘑菇或来源不明的蘑菇。
2 不购买
不要在路边摊贩购买不明来源的蘑菇。
3 及时就医
如果食用野生蘑菇后(短至1-2小时,长至6小时后)出现恶心、头晕、呕吐、腹泻等症状,应尽快采取催吐、催排泄等自救措施,尽早到医院就诊,同时,尽量保留食用的野生蘑菇样品,为医疗人员救治提供参考。
推
荐
阅
读